告别2024!盘点全球最酷科技产品十大创新时刻!

  新闻资讯     |      2025-01-24 13:47

  告别2024!盘点全球最酷科技产品十大创新时刻!2024年,注定是科技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涌现出了众多令人惊叹的产品,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从量子计算到可持续能源,每一项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这一年,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前沿发展,也逐渐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这一年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产品,看看它们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即将过去的2024,同样也是我认为变动最剧烈的一年。如果把视线拉升到更宏观的位置,会发现这一年有不少能改善人类命运的科技成果,而这些改变则会为影响着深远的未来,我们一起盘点下,2024年全年有哪些超酷的科技创新时刻呢?

  2024年1月28日,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完成了首例人类患者大脑芯片植入。3月,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直播了首例脑部植入患者的最新情况:2024年8月6日,马斯克的Neuralink成功为第2位受试者植入脑机接口装置,植入方案向商业化靠近。9月,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已获得FDA对“盲视”项目的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该项目用于帮助盲人恢复视觉重见光明。

  可以说2024年开年就是王炸消息,目前脑机接术是当前神经工程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对于肢体运动疾病、神经发育障碍和精神疾病都有重要意义。

  脑机接术的不断发展,意味着“意念控制”的科幻想象正一步步成为现实,也预示着人机交互的新可能正在到来。而将这些技术用于临床,会解决许多现阶段无法攻克的医疗难题,现阶段脑机技术已经应用在缓和抑郁症、帕金森症等疾病的领域。

  近年来,经过国内外科研团队多年开发,脑机接口已取得不少进展,目前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大技术路径。其中侵入式危险系数最高。Neuralink采用的是侵入式方案,需要通过开颅手术,在人脑皮层中植入一个芯片,芯片读取并分析了你的脑电波之后,再把这些信号传出来。目前,我国医疗领域还只是在半嵌入式技术方面略有尝试。

  根据Neuralink官网,植入物“N1”的大小相当于5枚硬币堆叠在一起,其构造包括:生物相容性外壳、电池、芯片与电子器件、64根线”内置的微型电池配备袖珍的感应式充电器,支持外部无线根丝线个电极,可以记录神经活动,并且极具柔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Neuralink规划中,植入手术并非由人类医生主刀操作,而是由机器人“R1”来完成。植入过程中,患者的一块头骨被切除,并被脑机接口取代。植入完成后,脑机接口设备将读取和分析大脑的活动,并将信息无线传输到附近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上。

  在今年的 GTC 上,老黄再一次刷新了世界 AI 商用算力的排行榜,发布了 Blackwell 架构和同名 AI 处理器 B100、B200 和 GB200,Blackwell GPU B100 使用了两个台积电 4NP 工艺制造的芯片,芯片面积为 814 平方毫米,这个数据已经接近了 EUV 光刻技术的理论极限值(858 平方毫米),两个芯片通过 C2C-Interface 进行相连,组成一个 1600 平方毫米 的超大处理单元。

  英伟达在 2024 年初就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公司在加速计算和生成性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飞跃正重塑各行业。英伟达创下强劲的新年开局。股价大幅上涨,市值显著增加。财报表现出色,营收和利润远超市场预期。

  据悉,英伟达的第一款Blackwell芯片名为GB200,它拥有2080亿个晶体管,采用台积电4NP工艺制造——这一工艺是专为Blackwell GPU定制的双倍光刻极限尺寸工艺。GB200据称是目前“全球最强大的芯片”。

  凭借超高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英伟达的技术巩固了其在AI领域的核心地位,并一度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此外,英伟达AI 正在与数字孪生相结合,通过提高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可靠性来改变能源管理系统。AI 还被用于优化设施布局、监控设备、稳定电网和预测气候模式,以此帮助全球减少碳排放。

  至此,雷军完成了提出的人车家全生态,小米正站在手机通信、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三大万亿级赛道的交汇点,凭借全面开花的业务布局和持续深化的增长护城河,展示出强大的增长潜力和战略韧性。

  小米方面还宣布,搭载小米自主研发的Vela系统的设备超过6000万台,成为小米 IoT 生态和小米澎湃OS的关键技术底座。小米汽车上市第3个月,小米汽车交付就突破10000辆,10月单月交付量已完成20000辆。

  小米汽车拥有总多的黑科技,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871V高压平台,CTB一体化电池技术,77.8%全球最高体积效率;电池安全保证热失效安全标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14层硬核物理防护,不过虽然有3种电池配置但技术基本不会一家独大;同级更大7.8平方米双大面冷却,侧面填充气凝胶隔热材料;行业首创电芯倒置设计,极端情况下最大限度保证乘员舱安全;车云协同安全预警系统,实现ASIL-D功能安全等级

  从小米主打的澎湃智能座舱来看,16.1英寸3K中控屏,联通人车家全生态;3D模型精致还原,一键直观控车;车手互联、车家互联,以及配备小爱大模型智能语音等,在电池芯片等都趋于协同的情况下,用户的驾驶体验一改传统的交互方式,全息的以人为本的视觉和语音沟通更具未来感。

  小米汽车在研发的聚焦与投入是其他家无可比拟的,在小米汽车公布一周年成绩单的时候,小米宣布,小米汽车目前研发投入超130亿元,专利授权超1000项,未来将在智驾、三电系统、智能底盘、智能座舱等领域持续深耕。

  此外,在今年10月的小米15发布会上,雷军公布了XIAOMI SU7 Ultra版本,作为高性能旗舰赛跑来说,它拥有惊人的0-100km/h加速仅需1.98秒的成绩,并且还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刷新了全球最速四门车的圈速纪录。车头部分,大前铲、气坝以及U形风刀的设计,不仅提升了车辆的下压力,也让车身更显低趴、修长,充满了运动感。同时,进气格栅的开口面积也增加了10%,进一步增强了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小米汽车SU7的发布是小米进军汽车市场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展现了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实力和决心,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一款高性能、高智能化的电动车型。

  小米的造车战略不仅是一场行业布局,更是对未来交通方式的深度重构。作为一家拥有消费电子基因的科技巨头,小米在智能硬件、软件集成和用户体验上的长期积累,为其进入智能汽车领域奠定了独特优势。

  相比与中国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对于固态电池还在研发转向生产阶段,Honda本田官宣了量产型固态电池的生产计划。2024年11月21日,Honda首次公开自研全固态电池面向量产化的示范生产线。

  作石棉主流的常见的液态或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的使用前景非常广泛。除了汽车,还能进一步应用于摩托车和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固态电池相比传统电池,有着能量密度高、低温放电性能好等优势。但因为结构原因,全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了电解液和隔膜。

  本田自主研发全固态电动车电池,以装备其下一代车型,并不仅限于实验室级别的技术,而是着眼于未来几年的大规模生产。本田公开了其位于日本栃木县 Sakura City 的研发设施中的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再现了量产所需的一系列生产工序。该生产线平方英尺,已配备验证每个生产过程所需的工具,包括称量和混合电极材料、涂层、辊压电极组件等。该生产线还支持电池单元的形成和模块的组装。

  本田汽车公司其全固态电动车电池的示范生产线,标志着该公司在先进电池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前认为的日本车企在新能源的布局落后于中国厂商,但对于做EV起家更早的日系厂商,显然是在憋大招!从2025年开始,日系将在新能源车上启用固态电池。本田认为,为了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并降低成本,需要在电池化学上进行创新。

  通过高效的生产流程和广泛的应用案例,包括汽车、摩托车和飞机,本田旨在大幅降低电池成本。为了加快开发进程,本田正在材料规格和制造方法两个主要领域进行“快速研究”。本田计划在2020年代后半期开始大规模生产全固态电动车电池,并希望到2040年实现全球汽车销量的100%为电动车或燃料电池车,以实现其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本田相信,新的电池技术将成为其差异化因素。

  2月2日,苹果正式发售其首款混合现实设备Vision Pro,其国行版也于6月28日正式发售。苹果Vision Pro作为苹果公司最新推出的沉浸式设备,标志着混合现实(MR)技术的新。结合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的优势。而使用者对 Vision Pro 的感受都有点微妙:它的确带来了很多惊艳的体验,设计工程上也有很多突破。

  Vision Pro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技术产品,通过内置的12个摄像头、5个传感器和6个麦克风,Vision Pro能够实时感知用户所处的空间环境,实现精准的定位和交互。这使得用户在与虚拟世界的互动中,能够获得更加自然和真实的体验。

  不过由于售价过高(定价高达3500美元)且缺乏“杀手级应用”,该款设备的市场需求表现不佳:据称苹果Vision Pro今年至今总出货量不足50万,用户使用频率也低于预期。目前,据传苹果已大幅削减Vision Pro头显的产量。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显示,苹果方面或计划于2025年推出一款价格约为2000美元的Vision头显,与现款的Vision Pro相比,前者将采用更便宜的材料和性能更低的芯片,并且不支持EyeSight功能。从现阶段Vision Pro的市场表现来看,苹果下一款空间计算设备价格更亲民,应该是必然的事情。

  VisionPro手势追踪技术依托于其内置的先进硬件与软件算法。硬件方面,VisionPro配备了6颗索尼IMX418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能够捕捉空间、身体及手势的精细变化。此外,还有2颗红外泛光照明灯辅助在暗光环境下的手势识别,以及LIDAR和2个深感摄像头实现更为精准的手部追踪。

  在今年的10月份,苹果对VisionPro进行了系统升级迭代更新,最引人瞩目的特性是为Mac虚拟显示屏功能增加了宽屏和超宽屏两种模式。这一创新性的改进彻底打破了传统矩形显示的局限,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屏幕空间,满足专业用户在多任务处理、设计创作和游戏等各种应用场景下的需求。

  对此,IGN硬件负责人评价认为:“苹果公司发布这款设备并不是希望它能像iPhone一样普及。这是苹果公司在确定我们未来与技术的交互方式,并展示这种体验应该是怎样的。它为未来的“空间计算”奠定了基础,无论那是什么。如果用户体验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博鱼·体育-Boyu Sports,我非常期待未来的发展。”

  马斯克旗下公司特斯拉公布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产品——Cybercab,同时亮相的还有该品牌自动驾驶中型客车Robovan。Robotaxi作为自动驾驶出租乘用车,涵盖技术精进、进一步推进城市个性化出行交通;而Robobus作为低速无人驾驶车代表,在场景适应性和商业化成熟度上也展现优势,让自动驾驶系统完成互相辅助补充的扩展。

  特斯拉从创立之时,就是围绕“新能源+自动驾驶”的愿景而运作的。早在2016年提出了“Tesla Network”的构想,计划创建一个由全自动驾驶的特斯拉车辆组成的出租车服务系统。

  马斯克介绍了其在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的发展蓝图:Cybercab预计2026年生产,2027年大规模量产,量产将让车辆成本降至3万美元以下。公司计划运营一支自动驾驶出租车队,乘客可以通过一个应用程序叫车。品牌个人车主也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车辆列为机器人出租车,在应用程序上赚钱。马斯克表示,自动驾驶意味着能够大幅降低出行成本,每英里达5美分至10美分。

  这款Cybercab设计非常科幻,重点在因为自动驾驶的内藏,Cybercab相比传统汽车最大的差异,新车没有方向盘,没有油门,没有刹车踏板,没有任何的实体按键,完完全全的依靠人工智能和摄像头系统来进行自动驾驶。中控台仅保留了一块大尺寸的显示屏。屏幕左侧显示基础行车信息,右侧则显示当前行程信息。屏幕底栏提供了空调、座椅设置、音乐等功能按键。

  另外,新车还没有充电口,整车看起来完全是一个整体、密不透风的样子。马斯克透露,将引入感应充电技术,并于2027年开始生产,预计以3万美金的价格出售。

  马斯克表示,旗下家用车系列的Model 3和Model Y将会很快提供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并介绍了推广计划。他们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大规模生产并普及无人驾驶出行方式。在谈到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时,被誉为无人驾驶教父的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激光雷达技术可能会被逐渐淘汰。他认同马斯克将激光雷达比作拐杖的观点

  星舰SpaceX的每次试飞都在创造新的记录。3月的第三次试飞实现了火箭一二级的成功分离,6月的第四次试飞首次完成了一二级的海上软着陆,11月的第六次试飞则首次验证了在太空中重启火箭发动机的能力。

  星舰SpaceX首次尝试使用的发射塔机械臂,把火箭的第一级助推器带回地面。预计“星舰”飞船最终溅落在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印度洋上。

  根据星舰SpaceX的设想,星舰的主要用途是将人类送往火星,依托其强大的运载能力和重复使用能力,有效载荷舱的高度为17米左右,直径为8米,容积达到了1000立方米,比国际空间站的加压区容积还要大,能够多装多运。星舰SpaceX还专门为飞船部分设计了着陆装置,推出登陆地外天体的星舰版本,可在月球表面、火星表面着陆、可重复使用要求下的垂直软着陆模式,在地外天体表面就形成了先天优势,能够在火星、月球上自主垂直降落。

  星舰SpaceX任务的进展对阿尔忒弥斯计划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载人航天出现了重大变革。原先由猎户座飞船和太空发射系统组成的运载体系,由星舰SpaceX而改变。

  SpaceX在2024年实施入轨发射131次。占了全球今年入轨发射总数的一半以上,也超过了该公司2023年的98次纪录。其中,猎鹰9号129次,猎鹰重型两次。未来SpaceX可能会继续将重复使用的这一纪录向前推进甚至更多。

  近70%的猎鹰9号任务致力于星链星座建设。2024年SpaceX将87批、共计1917颗星链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约350颗具备直连手机的功能。SpaceX在地球低轨建设的这一宽带互联网星座目前在轨工作卫星有6800多颗,最终将达到4.2万颗。

  猎鹰9号今年执行了4次载人任务。其中,9月份的北极星黎明号任务比阿波罗时代以来的任何载人飞行都距离地球更远,并完成了全球商业飞行中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谷歌宣布研发出新的量子芯片Willow。这款计算能力超强的芯片,实现了量子计算领域30年来的关键性突破。Willow在量子纠错领域实现的重大进展是,基于可扩展的方形网格,逻辑量子比特数量(目前是105个量子比特)增加,错误率却迅速下降。谷歌量子AI项目负责人Hartmut Neven表示,这样的结果让“量子计算可能在多个平行宇宙中同时发生”这一观点更显可信,与物理学家David Deutsch提出的多元宇宙理论不谋而合。

  Willow拥有105个量子比特,同时,Willow的T1时间(量子比特保持激发状态的时间)达到了近100微秒,比上一代约提升了5倍——这是量子计算的关键资源。

  谷歌使用了随机电路采样(RCS)基准测试来衡量Willow的性能。量子计算的入门测试,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项计算,而这在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Frontier上需要10 ²⁵年,也就是10万亿亿年。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物理学中的已知时间尺度,也远远超过了宇宙的年龄。

  量子计算自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来,始终是科技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解决经典计算机难以处理的问题上。过去5年来,不论是谷歌、微软,还是IBM等大厂,都在研发量子计算机,以解决噪声、错误的问题。

  目前,谷歌的下一个挑战是在今天的量子芯片上演示第一个“有用的、超越经典的”计算,它与现实世界的应用相关。谷歌乐观地认为Willow一代芯片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DJI 大疆发布全天候多光旗舰负载禅思 H30 系列,它包含 H30 和 H30T 两款负载,H30集成了广角相机、变焦相机、激光测距仪和近红外补光四大模组,H30T 在此基础上增加红外热成像模组,全面提升感知与成像能力,突破了昼夜视觉局限。H30 系列搭载大疆行业飞行平台,能够轻松应用于公共安全、应急救援、能源电力等多个行业领域,是大疆行业目前集成度最高、性能最强的多光旗舰负载。

  多光旗舰负载禅思 H30 系列高度集成五大功能模组,支持各类复杂作业环境。配备 4000 万像素变焦相机,最大支持 34 倍光学变焦和 400 倍数字变焦,禅思 H30 系列在 650 米外的地方也能看得清楚车牌。依靠大疆最新的图像增稳算法,H30 系列还能有效减弱长焦画面的抖动,为用户带来稳定清晰的画面。同样,配备的激光测距仪也能够精准获取最远至 3000 米1 的目标点位置信息,包含直线距离、海拔高度和经纬度,最远测量距离约为上一代 H20 系列的 2.5 倍2,大大提高测距范围。

  禅思 H30 系列的夜视能力在低光环境下,它的变焦及广角相机能够开启夜景模式,支持全彩夜视效果;同时,变焦相机还能在夜景模式下支持红外增强和近红外补光功能,。除了黑夜场景,白天一线作业难免也会遇到强弱光、雾霾等复杂作业环境,禅思 H30 系列变焦和广角相机可自动判断环境光的亮度和动态范围,通过超感光智能拍照可输出明暗过渡自然、细节丰富的照片。如遇到大雾等复杂天气,全新电子去雾功能3 还能智能化提高画面清晰度,减少环境带来的干扰。

  除可见光之外,许多领域需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来完成行业特定作业需求,如消防救援查找火源、夜间人员搜救及动物保护监测、能源巡检排查故障隐患等,禅思 H30T 自带热成像相机,能够帮助行业用户更加安全高效地确认目标。热成像相机分辨率为 1280 x 1024 ,比上一代提升了 4 倍4,同时最大支持 32 倍数码变焦。当镜头处于较高变焦倍率时,禅思 H30T 还能自动开启红外超分功能5,获取依旧清晰的红外图像。有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专家坦言,使用无人机让动物保护监测更高效,在应用禅思 H30T 作业后,进一步帮助他们精准识别动物物种,防止误判出现。热成像相机在安装红外衰减镜6 后,最高测温温度可达 1600℃,这对高温作业的消防人员来说是解决了作业痛点,利用 H30T 火场监测可快速锁定高温点,提升救援效率。

  禅思 H30T 支持三种红外增益模式,低增益模式、高增益模式及全新超清模式7。不同程度的增益模式作用不同,低增益模式提供更广的测温范围,高增益模式提供更精准的测温能力,超清模式画面清晰度更高,更有利于观察目标物体,在安防、应急、搜救等应用场景中更为实用。

  禅思 H30 系列整机防尘防水等级 IP54,可在 -20℃ 至 50℃ 的环境下工作,能够轻松满足各类全天候复杂作业需求。为了不错过转瞬即逝的关键信息,让记录更加完整,禅思 H30 系列最长支持 30 秒预录制,同时兼备媒体及图传加密。此外,作业人员可通过大疆司空 2 云平台实时查看禅思 H30 系列的拍摄画面,了解一线动态,及时进行远程指挥,实现空地协同作业。

  同时在光学、硬件结构、算法、工艺制造等多个模块拥有多项自主研发技术,以此保证产品在如此精密小巧的结构里实现性能最大化。

  OpenAI正式向用户开放人工智能视频生成模型Sora,距离该产品的首次公开预览已过去了10个月。同时,公司宣布推出Sora的新版本Sora Turbo,称较2月预览的版本速度显著加快。用户能够生成分辨率最高达1080p、时长最长达20秒,且具有宽屏、竖屏或方形宽高比的视频。此外,用户可以引入自己的素材来进行拓展、重新融合,或者依据文本生成全新的内容。

  如果说2024年科技行业的核心词是人工智能,那么2024年科技行业的核心角色绝对是OpenAI。

  在2024年初,OpenAI就预告推出了AI视频生成模型Sora,一度引发全球轰动。随后,OpenAI又发布了更强大的新旗舰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GPT-4o。

  到了年末,OpenAI又通过连续12天的技术分享直播活动,持续不断放出“惊喜”:o1正式版、Sor正式版a、AI工作台Canvas,而最为“王炸”的无疑是最后一天亮相的下一代推理模型o3,这是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o1推理模型的升级版本。OpenAI声称,至少在某些条件下,o3模型可以接近实现AGI。

  OpenAI的不断创新推动着AI技术在不同行业的深度应用,也带动了生产力工具和内容生成领域的繁荣。可以想见,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人工智能也将继续引领着全球生产力的革新。